产品为王、体验为王这类话题似乎快被产品经理们炒疯了,可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们真的需要每次看到一个产品就讨论这个产品好不好,功能应该怎么改这个话题吗?当然我不是说不谈,可是难道不是抓住最核心的点才是一个产品经理最需要做的事情吗?
就拿视频类应用来说,你的用户体验做的再好,只要用户在你的应用上找不到自己想要观看的电影,他便会去其他的应用上面找,那么我们还能说这是产品为王、体验为王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频类的应用是内容为王。
那么,体验为王就真的不适用了吗?我个人觉得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么又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律呢?或者说什么时候体验为王,什么时候内容为王?
根据产品的连接点不同,可以把产品属性分为工具类、内容类、业务类、社交类,而每一类的属性都会有其独特的点,自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工具类——连接人与事件
这类产品主要的代表有搜索引擎(百度)、邮箱、日历、笔记、浏览器、游戏(单机游戏)等。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类产品主要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连接人与动作;而这类产品中心依旧是个人(最多也就是团队),当用户不满意当前使用的产品而换用其他同类产品时,他所需支付的成本(包括金钱、时间在内的各类成本)十分小,因此用户对于工具类的产品很容易喜新厌旧,比如一个用户不用百度搜索,改用360搜索,实际对于用户来说是没有很大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360搜索出来没多久就抢占了百度的大量用户。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工具型产品生命周期短。手游火爆也就几个星期的事,脸萌这类应用火一阵,然后就没下文了。
那么作为一个工具类的产品,我们首要关注的应该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体验、技术才是核心,你的工具类产品要比别人强那你就要具备得天独厚的强硬的技术,你能满足的功能,别人满足不了;你要具备非常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用的爽。这也是百度如此注重技术,整个公司以技术为导向的原因。
而作为该类的产品经理,良好的产品设计功底是核心,需要深刻的了解用户的心理,当然部分高门槛的技术型产品,作为其产品经理,具备良好的技术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
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转型,为其添加多个属性,比如添加内容类属性(百度的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社交类属性(百度贴吧、账号系统等)。
内容类——连接人与信息
这类的产品主要的代表有:视频类App、音乐类App、新闻类App等。
就如前面提到的,这类产品更多的是以内容为王,它连接的是人与信息,核心是信息,用户用产品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有用的信息,虽然智能化推荐等各种优化体验可以让大批用户为之鼓掌,可是谁也不敢说产品的成功来自于用户体验,试想如果一个应用连用户需要的信息都没有,如何说服用户去使用呢?
作为内容类的产品,最核心的依旧是内容,如何抓住自己有的,而大家没有的内容才是王道,爱奇艺的各种独播、自制剧等均可以说明这一点,各大视频网站均在影业有所投资,而各大新闻网站疯抢头条。当然这也是这类应用难以形成超级垄断的原因,大家都有自己独有的内容,谁也没法干掉谁,目前国内视频、音乐、新闻行业这种群雄割据的情况估计也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作为内容类的产品经理,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把握住内容。如何做好差异化,将自己特有的内容与产品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需要产品经理去努力的点。
当然,我绝非说体验不重要,良好的用户体验自然是加分项,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的内容类产品总是会成为用户的首选。拿视频App来说,用户使用过程中重要的体验有两点,找片和看片,如果把这种体验做到极致,那么下次用户想看视频时,首先打开的一定是体验最好的App,只有在其找不到想要的内容时才会换另一个App。
业务类——连接人与业务流程
这类的产品主要的代表有:电子商务类、团购、在线租车等。
淘宝能够战胜传统实体店是因为用户在购物时无需去商场一家家的挑选,无需损耗自己大量的精力,很明显淘宝的成功在于利用互联网对购物流程的优化,阿里害怕微信的原因也是因为看到了微信有改造购物流程的趋势。而流程是由一个个动作组成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环节,网站只是这个流程最表面化的一个占比非常小的环节,背后有其生产链、供应链、物流等等各个环节,而要在一个或者多个环节上有其优势就足以让该产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直觉得天猫的用户界面不是很好,复杂到难以找到想要的功能点,比不上很多小型购物网站,可是用户还是会用它,因为它在卖家、支付这些环节已经取得了绝对的霸主地位。而相对于B2C的京东,虽说两者的类型不同,但是其本质都是业务。京东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程度在于把物流这个环节做到了极致,当然在电子产品的发力也是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啦。
而我想说的是,由于公司的资源以及性质方面等原因,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因此作为一个业务类的产品经理,更需要关注的是整个行业,了解每个竞争对手所发力的业务环节,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将某个环节做到极致,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可以是横向的加强,例如艺龙发力酒店这种横向的优化。
不过如果是伟大的产品经理,那么最应该关心的是整个行业的整体动态,把握每个环节的特点,寻找更好的方式去颠覆到某个既定的业务流程。
社交类——连接人与人
这类的产品主要的代表有:微信、QQ空间、人人等。
说这类产品的核心是用户量,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不过我更加想说的是社交产品更加的稳定,更加容易形成帝国。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把产品比作生态圈,工具类的物种比较单一(只有一个人),业务类较多(个人+企业),而社交类极其庞大,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它更加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都知道关系越复杂生态圈越稳定。而作为个人我们放弃一个社交产品意味着放弃在这上面的社交圈,所需损失的成本也远远大于其他性质的产品。这也是腾讯更加容易形成生态圈的原因。
社交类产品成功很难,几乎很难做到一夜爆红,但是一旦成功就很难被取代。就像易信、来往都无法与微信抗衡一样,因为他们缺了该类产品最需要的用户,无论你的产品做得再怎么好玩、好看,也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如何来撼动这类产品呢?又得用到这个熟悉的公式(收获率=收益/成本)。
增加收益降低成本,信->电话->电邮->论坛->及时通信QQ->微信,同类的连接人与人的社交产品也是有迭代的,其实每一次的革命都是简单的大小运算,最核心的还是社交成本的降低以及社交收益的提升,而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可以缓慢的发展一起也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此;它的近距离社交让人更加容易把关系转到线下,而基于兴趣社交的活动圈则是可以让人一次认识更多的人。
作为这类的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心态好,拥有足够的正能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可能需要等待,用户增长缓慢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是产品一定要持续的改进并且持续的运营推广,不能让用户感觉你的产品即将死亡。当然你必须具备挖掘人性的能力,因此心理学也就十分重要了,你需要知道如何让用户的社交成本降低,收益提高,至于功能细节的持续优化等,我想这个重要性是所有产品共通的,也就没有比较赘述了。
总结
我们会发现从爆发的难度来说,社交类产品>业务类产品>内容类产品>工具类产品;而就其可被替代性来说,社交类产品<业务类产品<内容类产品<工具类产品。目前总是受BAT中腾讯最盛,阿里次之,百度看到的都是各种无力。很大一部分原因这个因为这个吧。
当然,以上的分类也仅仅是十分简单的分类,随着产品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都出现了以上的两种或者多种属性,例如微博是内容和社交的结合体,而百度地图+百度糯米又造就了另外一个形态的混血儿,至于像58同城、赶集网那类的超级混血儿更加不用说了。结合之后的产品更加需要综合考虑了,错综复杂的结构虽会有优势但也会有其劣势,我们需要兼顾各个方面。
最近因为想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不管是产品结构还是交互等其他内容,都是可以进行研究学习的,所以手机里面下了很多APP,APP的类型很多,逐一对他们进行分类。
无意之中,我发现我电商类的APP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出奇地发现电商类型的APP图标色调竟是如此地一直,都是暖色系,都是红与紫色组成。
电商的图标选择红紫色,以我粗泛的了解,红紫色让人看后情绪更加不稳定,很容易冲动,脑子一热,顺带把东西买了。
冷暖色系的基本知识
1、色彩分类,暖色与冷色:
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象征着:太阳、火焰
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
灰色、黑色、白色为中间色;
冷色调的亮度越高,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低,越偏冷。
2、兴奋与沉静:
红色和明亮的黄色调成的橙色,给人活泼、愉快、兴奋的感受。给人以膨胀、亲近、依偎的感觉。
青色、青绿色、青紫色,让人感到安静、沉稳、塌实,给人以镇静、收缩、遥远的感觉。
色系应用于产品的实例
这里暂时主要以电商类产品为主,其他类产品为辅进行举例。
1、淘宝类网站
同理地,现在的淘宝页面以及京东、当当等网站也是使用的暖色系风格,这是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设计。
暖色更易让人产生冲动的情绪,进而前去购物。
以上的页面是淘宝的主页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设计中使用的色系是暖色系,大部分地红、橙、紫色,可以完整地刺激观众的视觉,让用户有着想点击页面查看商品进行疯狂购买的冲动。
2、亚马逊中国
然后我突然想到举一个想不通的例子——亚马逊中国,印象之中亚马逊中国网站视觉部分使用的是黑色和金色在一起的,当我登录网站准备截图之时,我发现我不应该想不通,因为它也是遵循电商网站暖色系原则,上面的banner等内容都采用了红色等颜色。
在大型电商网站中,都是遵循此原则进行设计,因为比较科学。
3、某一领域的电商网站
某保健品网站
以上介绍的都是遵循电商暖色系风格的网站,但是凡事都有特例,比如我经常海淘蛋白粉的一个保健品网站,它使用的色调是绿色,导致我第一次登录此网站的时候,我一度感觉很冷清。
为何此网站如此反人类地使用冷色系风格?
- 首先说的是作为资深健身者为何不用如此方便的淘宝,来海淘蛋白粉,因为在淘宝有时候会买到假货,不能100%买到正品,在朋友的推荐下使用了这个网站。而在当下,我们的环保等有保障的内容主色调都是绿色,网站使用此色调自然会给我们此网站商品有保障的感觉。
-
保健品一类的商品关键的是什么?是否是虚有其表,对人体是否真的有利于健康,这些都是保健品最重要的要素,而绿色代表的是万物复苏,代表的是活力,代表的是健康、绿色食品。与网站商品相对应。
使用下来,对这个网站由开始的不理解变成最后的很赞同。
聚美优品、美丽说、蘑菇街等主打用户为女性的网站
聚美优品主营女性化妆品,美丽说以及蘑菇街帮助女性用户挑选更适合的衣服,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点:主打用户为女性,女性用户自然是喜欢暖色系,更精确一些,喜欢粉色。
时尚潮流有货网站主打男性用户
在当下,不仅女性越来越注重外表的打扮,在陈冠希、余文乐等潮人示范引领潮流风潮,国内很多男性也在穿着上加大投入,而有货网站就是基于这个需求诞生,因为主打用户为男性,男性色彩更喜欢黑灰等色系,附加一些冷色系,这是男性最爱的色彩,理所应当网站也是基于这一点进行设计的。
以上针对女性用户的美丽说类型网站为紫色,针对男性用户的有货网站为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由此得出:产品属性决定视觉外衣。
4、其他类产品
不仅在电商领域的产品属性与视觉外衣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他领域同样有很多实例。
一到年底,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人员跳槽的特别多,跳槽的时候,自然就要上网投简历了。
那么现在那么多招聘网站有什么区别?
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网站
此类网站是个大杂烩,都是综合性的网站,各行业公司都有,各行业人才也有,为他们进行匹配进行招聘面试,视觉上使用的也是暖色系,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刺激五官,急于找工作。
拉勾、秒聘、大街等针对互联网人才的招聘网站
现今是个万众创业、互联网行业正热的年代,很多互联网公司招不到合适的人。
公司对于人才要求高,
互联网人才薪水也普遍高,
公司与人才难以进行合适的匹配。
然后诞生了很多专职互联网招聘的网站。
以上截图是拉勾以及秒聘网的页面,拉勾采用的是绿色的色调,而秒聘采用的是蓝色,绿色和蓝色都是冷色系的颜色,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人员,程序员要持续地思考敲代码,产品经理对产品设计苦思冥想,产品运营需要经常思考如何进行产品推广,做这些工作需要大脑不间断地进行思考,象征着思考的颜色自然是蓝色等冷色系颜色,对于互联网从事人员来说,也是更为喜欢。
同样地,不仅在互联网招聘行业,在其他的旅游领域产品,携程以及去哪儿都是采用的蓝色冷色系颜色,蓝色联想到蓝天白云,身在城市之中忙碌厌倦的我们,自然希望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来放逐自己。
总结
作为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属性需要非常深的了解,根据产品的属性想好给它搭配什么样的衣服,不要以为这是造型师的事情(UI设计师),毕竟衣服是穿在你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穿衣服穿得太土炮,你这个当爹当妈的也丢人。
所以产品经理也要对产品属性与视觉外衣的关联性有足够了解,有足够了解后你才能清晰地和设计师传达你想要的效果,不然设计风格想不明白,让设计师改来改去,活该天天被虐哭。
千万不要发生这样的情况:让你设计一个成人情趣社交的APP,你要求设计师用一堆性冷淡的蓝色调进行设计,那样可真的不太好。
文章由PM28网编辑,作者:海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m28.com/438.html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