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你经常要和团队其他成员,其他部门,甚至外部的机构进行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合作方分享资源或者利益。那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彼此的协作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分享思维。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商业小案例。
有一场全球范围的创业大赛,大赛将两支不同的学生队伍编在同一个赛。在比赛开始前,大赛的举办者给每个赛区提供了1万美金的创业基金。这个基金由这个赛区里的这两只不同的学生队伍分享使用,而比例由学生队伍自己决定。
在这个赛区里,两支队伍分别来自经济学院和信息学院,他们在分享这个基金的时候发生了矛盾。
虽然这两支队伍在比赛中彼此之间经常相互协助和支持,但是因为每支队伍都希望能够赢得比赛,而早期的创业基金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双方各自的队长都认为自己的队伍赢得比赛的概率更大,希望多分一些创业基金,为此争论的不可开交。
学校的组织者让他们各自都拿出分配建议,经济学院的建议是他们拿6千,信息学院4千;信息学院的建议是,他们希望自己能拿到7千,只给经济学院3千。
这是事关乎荣誉和输赢的决定,谁也不肯让步。
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最合理而经济的?
可能有些同学说,大家5/5分吧。可是没有一个队伍愿意提出5/5分的方案,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拿更多。
这时候麻省理工学院一名教授给了一个建议。
这个教授说,在这个一万元的分配过程中。我们分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分配者,一个角色的是选择者。分配者只是将1万元,分成两份。只决定这个数字,比如6/4、5/5、3/7,分配好以后,让另外一个队伍,就是选择者,来优先选需要哪一份。
这个方案将两种角色分开,每个团队只能扮演一种角色。让经济学院的同学做数量分配方案,让信息学院的同学来做选择,或者反之。
有了这个小小的规则调整后,两支队伍就在内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思考哪一种分配对自己最有利。
经过一天的讨论,最后的结果是,不管是哪一方作为任何角色提出的方案,都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5/5平分。
为什么会达成这样的结果呢?
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经济学院的,如果你的角色是分配者,你分成7/3,而信息学院的同学先选,他们一定选7,你分6/4,对方一定选6,因为对方一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最后逼着你在这个分配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才不会让自己一方成为利益受损者。那最优的分配方案,就是5/5分。
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分配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两个团队最后可以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努力争取好成绩。
这就是一种分享思维的运用。
分享思维是指,在与他人合作时,如何做到和利益相关方通过最优的分享和分配方式,使得资源达到最佳分配,确保合理性、公平性以及经济性。
这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将分配者和选择者分开,分配者无法通过权力仅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而需要关注对方和整体的利益最大化。想想小时候,如果家里有2个小朋友,家人分蛋糕的时候,采用这样也是最优的分配方式,还能确保小朋友之间不会打架哦。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的5/5分的结果只是其中一种情形,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利益的分配都是五五分是最佳的。
有时候,如果分享物有差异,而合作方或者利益方对于分享物的需求和喜欢程度不同,也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比如:两个小朋友分享蛋糕,那可能5/5分是最佳的分享思维。但是如果,这个蛋糕的某一块有草莓,而某个小朋友对草莓情有独钟,那可能蛋糕数量就不是他唯一的需求了。
哪怕给的蛋糕小,但是只要能分到其中有草莓的那块,就能够达成分享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了。
分享思维的出发点,是希望达成分享或者分配的公平性,达成长期合作的目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候,由于人类的本性,我们往往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自我视角出发。
往往这样其实并不能达到公平和最优的合作方式,有时候,我们在推进一件工作的时候,如果你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能你短期获得了价值,但可能失去的是长期的合作,长期的价值就会损失。
要记住,在一个组织或集体中,在相互合作和协助中,通过最佳的分享模式,让合作双方或者多方获得最优效益,才是推动整个事物发展的最佳方式。
如何提升自己的分享思维呢,需要关注两个点:
- 关注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利益,要记住一段好的关系,要比单纯的经济利益有价值。
- 关注对方的喜好和关注点而非仅仅是我方,尽可能在公平的情况下,满足对方的利益点。
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愿意与他人分享并成就他人的,这就是今天我们给你介绍的分享思维。
想想看,在你平常的工作中,有没有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矛盾,而你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这是猎豹移动内部会议的一次记实。
今年9月,猎豹移动的旗舰产品猎豹清理大师日活用户破亿,这个数字打破了全球工具类App的历史记录。
猎豹清理大师的产品经理肖蛙,也在内部做了一场闭门会议,他首次分享了自己主导开发这款产品的一些经验和幕后故事,以及是如何洞察“手机降温”这一用户痛点的。
以下,是会议分享的文字实录:
大家都知道,猎豹清理大师本是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清理、加速工具,但是我们对它设计的最新版本,却用“手机降温神器”为产品的核心功能诉求,去向用户强调它在解决手机发热上的作用。
这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的起因,其实来自我个人的一次亲身经历。
产品经理玩手游玩到烫手
我的家距离公司较远,每天都有很长时间耗费在地铁上,而我用于打发时间的,就是在手机上玩《部落冲突》,每次游戏时,手机外壳都很烫,这让我有些担心安全隐患。我后来在微博上搜索相关问题,也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产品例会上,我提出“解决手机发热”这个产品方向,得到了团队和领导的认可,然后用了两周的时间,检查导致手机发热的因素以及能否从软件层面实现降温这一目的。
“纳米级”剖析手机热量来源
我们整个产品团队在随后的测试过程中,对手机进行了模块化的拆分,针对每一个芯片及元器件做出评估,最终将手机发热的始作俑者锁定到了两个区域。
一个是电池,另一个是CPU。
简单来说——
电池的发热原理是:电池本身在放电过程中都会有轻微发热,但是一般用户不会有任何感受。另外,当充电过程中,这个发热就会比较明显,一般都是集中在手机电池位置的地方。但是这个发热通常也都是正常的。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移除手机外加的保护壳以让手机能够达到最佳散热状态。另外,使用原厂的电池与充电器也可以确保手机不会在充电过程中损坏。
而CPU的发热原理则是:做为手机运算大脑,CPU的工作量应该位居手机所有元件之冠。正常的电子零件都会在工作期间发热, CPU也不例外,甚至温度更高。而影响CPU工作温度的最大原因就是用户的使用情况了。一般来说,当用户长时间运行游戏或观看视屏,这些行为都需要大量的CPU运算来完成,这也代表着CPU会一直处于繁忙状态。这也导致了CPU温度快速升高,甚至到达让人觉得烫手的地步。此时用户只需退出游戏或停止观看视屏一段时间,CPU温度即会慢慢下降。但是,一些设计不良的应用,也可能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异常的长时间占用CPU并导致CPU发热. 对于App后台异常消耗CPU资源,导致手机莫名其妙的发热,用户无法知道是哪个App导致的,没法针对性的处理,不得不采用复杂的关机再开机方式尝试缓解,但是由于不知道具体是哪个App导致的,这种做法经常是无效的。
由于电池发热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所以CPU发热成为了我们工程师的重点攻克对象,在对用户样本的抽样调查中,他们发现大量异常占用CPU的应用程序,这些“出格”的应用程序会造成手机无谓发热,最后降低手机寿命、甚至埋下烫伤用户皮肤的潜在威胁。
接下来,第一个实验性质的产品版本带上了CPU的温度检测功能正式推出。
小心翼翼的海外测试
考虑到中国的用户基数过大,我决定先将这版产品发布在几个人口较少的海外国家。
六月的一个晚上,我在公司加班,突然有一个西班牙的用户在Google+上找到我,他对于我们测试版本的CPU降温功能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猎豹清理大师时常在他下班后回到家时提示用户某个应用造成手机CPU的温度上升?这个时候他没有在手机上做任何操作?是不是误报?
我觉得很奇怪,第二天拿着用户反馈去“逼问”工程师,工程师伙伴解释说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手机的某些状态改变引起了应用的异常行为。例如,当用户从3G切换到无线网络时,有许多应用都会进行云端备份,此时如果应用有漏洞,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CPU的占用消耗,进而引起CPU温度过高,手机发烫。
于是,接下来的两周,我们团队又进入了日以继夜的状态,我希望找出所有可能引发应用可能异常的时机,这也必须要考虑到应用本身在某些状况本来就可以合理地利用CPU进行工作,将真正异常的状态分离出来。这个过程中,上千款的热门应用被仔细检视,也在各种类型的场景下反覆测试,终于第二版被打磨出来,但是还有其他问题……
破解手机硬件的“防护壁垒”
新的问题是,即使有了优化CPU温度的手段,但是在前端,仍然需要给予用户感知,即清理之前的手机温度是多少,清理之后的手机温度又会降到多少,这个表达最好是可视化的。
但是,不同的手机,温度提取的机制都是不同的,比如就在第二版的内部测试中,就有团队成员拿着三星S5,发现猎豹清理大师无法识别手机温度,而且即使有的手机可以识别,但是数据也是失真的——比如经常出现上千度的温度反馈——这也代表着开发需要投入极大的工作量来对每一款手机机型,甚至是某一个特殊芯片进行适配。
这个结论让我第一次感到害怕,因为这意味着漫无止境的时间成本,产品团队也在讨论,能否给手机降温功能自造一个分值,比如根据发热程度列出A\B\C\D这样的区分。但是最后,我还是认为必须要做真实的温度反馈,即使需要投入超出预期的人力和资源,因为这是用户价值的核心,你要告诉用户直观的变化,而不是糊弄他们。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团队再度一头栽入手工打磨的阶段,对于一台又一台的手机进行精细的研究。这个手工校正温度的过程是艰辛的,时常调整了半天之后,在实际测试时又发现温度获取错误,必须重头来过。
最后,在一个月的努力后,第三个版本的“手机降温神器”,被推向大众市场。
暗流涌动的营销战争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为了推广这个费尽心力的猎豹清理大师新版本,我们也围绕“手机降温神器”做了大量营销铺垫,比如拍摄了一部视频,在某款应用程序正在运行的手机机身上盖了一层保鲜膜,然后放上一块黄油,看看多长时间这块黄油就会被完全融化,这部视频在Facebook上点赞人数破万,美国、欧洲和台湾等区域的传播效果都不错。
甚至连竞争对手也参与进来,他们监测到“降温神器”这个关键词热度趋势一路走高,于是临时也在产品当中加进了降温模块,试图截胡。但是最后,因为产品实际效果的差距很大,所以竞争对手的收效极低,也没有影响猎豹清理大师的增长。
截止到本周,有超过70%的猎豹清理大师用户已经升级到了具有手机降温功能的最新版本。
作为产品经理,我对于这次阶段性战役的总结是:
“工具类的产品,出发点固然是技术,但是回归点却是人性。在功能表达时,与其给他一万个参数和炫耀,不如聚焦到他最能感同身受的体验上,我们不讲新版本做了几百项革新、几千处改进,这些都不讲,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与用户没有关系,他们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我们就告诉他们,我们的产品新版本,可以解决手机发热问题,就这么简单,然后你就会发现,用户很快就懂了,也马上就接受了,因为你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案,更是预期,他有这个预期,他就选择了产品。”
文章由PM28网编辑,作者:海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m28.com/1568.html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