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在一线城市金融从业者感受不深的产品,最典型的就是这几年特别火爆的今日头条和快手。这一点的背后也说明一个问题,中国整体的互联网越来越长尾化。这种长尾化特征也需要我们更加客观,更加宏观去看待一个互联网产品的价值。
上次笔者分析了“为什么美国没有出陌陌和快手”,从两地文化差异的角度去思考中国互联网应用的一些独特性,今天我们继续深度讨论快手的价值。
互联网解决的是共性需求
几年前我和好友王晨研究微博的时候,就给了不少朋友推荐。那时候许多人对于微博嗤之以鼻,一上来就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用微博了,这个应用没啥价值了。但当时我们从数据的角度看,其实微博用户出现了二次增长,业绩也非常好,导致股价最终在几年内增长了十倍。这个事情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其实我们这些一线城市的金融从业者,已经不再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最典型的用户。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红利最大的地方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微博、今日头条、快手的价值在于覆盖了这一批人口。而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来说,用户数会比用户质量更重要。
而在中国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过去20年的经济大发展,导致有些城市发展快,有些区域发展慢,不同城市和省份对应的经济和收入水平完全不同。以前看过一个中国地图,大意是我们的一线城市经济水平和全球最大的城市差不多,然后有部分省份其实对标的是国外的东欧经济水平,另外部分对标的是俄罗斯和拉美,最后也有底层的省份城市对标国外的贫困国家。所以中国本身经济水平在不同区域完全不一样,带来的当然是产品需求的不同。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已经要吃的清淡一些了,但是另一些地方的人,却还没肉吃。
中国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不同的民族,而且不同地区有方言。语言背后其实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中国的区域性很强。我们拿饮食举例子就能看到,吃饭都有八大菜系。就算同样是面条,不同地方的吃法也不一样。所以有些商品,能够在上海卖得很好,但是在成都不一定成功。甚至我们看白酒,除了茅台这种,许多白酒都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个地方的人,都会喝自家的白酒。
最终我们看到什么统一的餐饮在中国获得了成功?很有意思,反而是西方的餐饮。比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因为这是一种统一的价值观,无论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大家都能接受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很早的时候就分析过,消费品背后是一种文化输出。而相反,春晚在上海收视率越来越低的背后也是无法去接受春晚背后的文化,因为已经不是一线城市人口共性的东西了。
我们回到互联网,看看他们在中国到底解决了什么呢?我认为是一些人性需求上的共性的东西。比如对于京东和阿里的电商需求,无论是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都有需求。电商也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是一个大平台,只要把渠道打下去,各种商品都能卖。再比如精神和内容的消费,这里就会有长尾化特征。许多人不理解快手的价值,但是数据显示快手上90后比例高达87%,比Snapchat的60%要高出一截,日活跃用户突破1亿,总用户达到了7亿(相信看这篇文章的许多人,还没有下载过快手)。
快手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相信一个大的观点,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作为一个估值180亿美元,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的现象级APP,理解快手的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去看到互联网一些有意思的特征。快手解决了中国互联网大众娱乐的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人的需求最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些生活的基本需要,越是往上,精神层次的需求越大。所以互联网的产品交易上,最先跑出来的一定是电商,解决了基本商品的需求。但是你不可能每天上淘宝,每天买东西。
当这些吃穿的基本需求被解决后,人就会想到娱乐。而且因为传统媒体的娱乐并不发达,所以互联网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功能:杀时间。我也是在这几年开始理解杀时间的需求。这里我们看一个数字:在美国电视机每天打开的时间是5小时,在日本这个数字是2小时,在中国差不多是平均1小时。传统媒体节目上其实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有全世界商业化能力最强的体育比赛,有制作最精良的电视剧,也有许多非常创新的综艺节目。这一点和美国电视行业集中度很高有关,过去20年越来越多小电视台生存不下去了。市场份额向ABC,NBC,FOX等一批龙头集中。这些龙头就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节目制作中。中国相反,电视台有很多很多,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电视台。行业太分散导致无法制作出精品的节目。甚至在十年前我发现所有电视台都在放那几个电视剧,只是上海台在放第30集,湖南台放20集,然后贵州台在放第10集。
快手解决的是一个用户娱乐的需求。这里再分享一个有趣的数据,中国大概有85%的人口学历在高中以下。所以我们每天看到陆家嘴毕业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精英人士,其实是中国人口中极小极小的部分。中国大部分人口还是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不高,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以外的人。这也是“大众化”互联网产品的特征。很多时候这个社会的头部人群很难看懂这个产品。就像许多人不懂头条,微博,甚至美团的价值一样。从人的基本需求上看,既有娱乐的精神消费,也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是中国人更加内敛,更适合在网络上表现。所以快手解决了这种娱乐和表现的需求,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在快手上,都能发视频。这个短视频可以是自己的表演,可以是生活记录,可以是好玩好笑的事情。任何视频都可以被有相同兴趣的人关注到。于是快手通过内容,渐渐建立起了一个圈子。人与人能够走在一起,有时候不是因为血缘,也不是因为工作,而是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价值观。
快手能够爆发,当然也有时代的机遇,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时代才是最大的红利。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整个流量成本变得越来越便宜,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流量套餐。这让视频的用户观看成本大幅降低。过去我们还是习惯把视频先下载到手机,然后上班路上看。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一个视频,因为流量价格下来了很多。而最受益流量成本价格下来的用户,就是中国三四五线城市的长尾用户。
我们如果和美国做比较,发现美国互联网用户的进入门槛还是很高的。美国基本上都是月租费模式,每个月要给运营商交固定的费率,然后里面包含无限流量和很长时间的通话。一般一个月都要交60美元以上的价格。所以许多人忽视了中国的流量成本红利,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是国有企业,但其互相竞争远比海外的独立运营商要竞争,最终受益的是用户。所以我们看到整个视频行业过去几年出现了火爆,无论是快手、陌陌、还是微博,都在视频端取得了巨大成功。
当然快手用户数增长比陌陌,微博都快,就是抓住了这个流量价格红利中最受益的一批人:三四五线城市人口。这批人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最后的一块流量红利了。这些人可能都不知道陌陌、微博是什么,但是他们一上来就会安装快手,甚至今日头条。而他们,才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人口基数。
移动互联的长尾时代到来
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会发现应用开始长尾化。过去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渗透,都是一线城市人口先买智能手机上网,这时候移动互联网应用还是符合一线城市人口的需求。但是过去几年互联网用户渗透最大的是长尾端,他们在某些方面和一线城市人口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长尾化的互联网应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日活上亿的互联网应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没用过,或者听说过。从投资的角度看,任何问题都要客观看待,如同达里奥的原则中说到的,不能带有主观偏见去看问题和这个时代。未来研究移动互联网,可能需要多去下面的渠道跑跑,看看真实的互联网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个人思考,未必正确,大家交流
我们曾经和大家分享过对于互联网研究的方法论。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从硬件端开始,然后硬件的渗透率提高,再到软件应用的爆发。比如第一次PC互联网浪潮的爆发源于路由器的技术突破,将局域网变成了互联网。之后是个人电脑的渗透率,再到最后是社交、搜索、电商等一系列应用的爆发。第二次移动互联网浪潮也和网络覆盖分不开关系,以及苹果对于智能手机的创新,再到今天移动互联网应用遍地开花。
由于创新的源头来自美国,所以每一次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先行者基本上是美国模式。在硬件创新初期,美国基本上能领先其他人几年。比如美国人都开始用iPhone上Facebook时,中国的微信刚刚推出。美国人都上亚马逊的时候,阿里巴巴也刚刚成立。
但是硬件创新周期过去很多年后,我们开始发现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开始分化了。中国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创新,而一些在美国不是很大甚至没有的应用,在中国却是很大的市场。最典型一家就是美团。其实美国团购公司Groupon只有24亿美元市值,但是合并后的新美大有了400亿美元市值。每次去国外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外卖市场可以做那么大,我们不仅仅有劳动力红利,而且许多国家是没有助动车的。中国送外卖的依靠助动车,配送效率比开车的老外高多了。
当然今天要讲的故事是陌陌和快手。美国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标陌陌和快手的互联网应用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依靠移动直播作为收入来源,那么为什么美国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公司呢?今天和大家聊聊中美社交文化不同下的产物。
文化消费的产物
我们看快手和陌陌,前者已经有了1亿的日活跃用户,总用户突破了7亿;后者的月活在9400万。快手在最新一轮估值从已经突破了180亿美元,是现象级的互联网产品。陌陌在过去几年的转型后,市值65亿美元,一年能盈利3亿美元。两者的收入都是来自于移动直播,但是美国却没有如此大市值的移动直播应用。最早做移动直播的应用Twitch也很早被亚马逊收购了,当时收购价格也只有10亿美元。
从本质上讲,快手和陌陌都是中国独有的秀场文化。陌陌基本上是美女直播,素人直播为主;快手就更加丰富一些,有社会摇、啃食农产品、乡村爱情故事、动物大乱斗等等内容。我们认为快手和陌陌的存在很大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后带来的某种割裂。相比美国,中国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别巨大,生活方式也不同。由于互联网的核心是长尾人群,那么在中国长尾人群其实和头部人群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在美国,虽然纽约和加州相比中西部更加发达,不过基本的生活方式,物质水平差别不大。大家都是有房有车,吃穿不太愁。但是在中国,一二线城市人群和三四五线城市人群完全不同,生活水平差异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快手和陌陌才是代表了中国大部分人的人群。从人口结构看,他们可能占到中国70-80%的人口,而一线的头部人群其实对中国人口占比只有10-20%。移动互联网渗透的速度远远快于他们认知水平,教育水平,甚至物质水平的提升。所以我们看到快手和陌陌这种文化消费的产物,在中国的受众人群极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微博也是这类产物。和美国的Twitter完全不同,微博提供的是信息鸿沟的打破,让三四五线城市人口也能了解一二线城市的生活方式。
另一个文化的不同在于休闲时间的利用。许多在美国居住了很长时间,特别是中西部的朋友,经常跟我说美国就是一个大农村,时间久了感觉很无聊。的确,从民族文化上看,美国是非常注重家庭和社会时间的国家。许多人周末就是陪伴家人,许多美国的节日(比如感恩节、圣诞节)都是一定要和家庭一起过。如果没有家庭,许多美国人因为信仰会去教堂,或者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还有一点是美国有很强烈的体育文化。基本上男女老少都是体育迷。一年四季从橄榄球、棒球、篮球和冰球四大运动,基本上能消磨个一年的时光。而中国其实是比较强调个体的国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个体文化备受推崇。所以中国人更需要消磨时光。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四五线城市人的一般找人打打麻将,或者去小录像厅坐坐。有时候找人喝茶一聊就是一整天。有了移动互联网后,这种短视频和直播类应用是天然的杀时间工具。每天一看就能消磨一整天,让人产生多巴胺分泌。事实上除了快手和陌陌,今日头条能够崛起也是受益于用户杀时间的需求。
不同文化下的陌生人社交
还有一点我们发现,陌生人社交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在美国并不大。最近陌陌把探探收购了,让大家再次去审视陌生人社交的价值。事实上探探的鼻祖Tinder在美国的市值价值也没那么大,其控股母公司Match Group也就113亿美元市值,而且里面包含了美国最大的在线约会网站。
我们发现在美国,本来就有很强的陌生人社交的线下文化。比如美国有很强的酒吧文化,即使是我上面说的中西部大农村,也都有酒吧一条街。许多人美国人晚上一个人就会去酒吧坐坐,和那里的陌生人聊聊天。有时候是男性,有时候也是女性。单身男性在一个酒吧请陌生女性喝一杯酒是很正常的文化,当然也会经常被女性拒绝。所以美国本来许多社交场所就是给陌生人在线下认识的。美国文化比较开放,即使被拒绝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中国,甚至许多亚洲国家,整个文化比较内敛,大家都很怕被拒绝。我们看到中国的酒吧文化许多都是一群朋友一起去,然后互相介绍新带来的朋友。很少女性或者男性一个人去酒吧喝酒。所以中国人其实很怕拒绝,当面交流比较内敛,这时候以陌陌、探探这样的陌生人社交应用就广受欢迎。许多前期的交流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这样大家线下见面就不用那么尴尬。本质上,这些社交应用也是打破了人们内心害怕,不想被拒绝的心态。而且整个在线秀场中,每一个人都能被关注到。他们可以打赏,可以上传视频,可以表演节目。每一个个体的内容都能被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就极大的推动了个体的想象力,这也导致在线秀场的空间比传统线下娱乐高了几十倍。传统线下表演更多只是唱歌跳舞,是在线秀场最初级的模式。而快手和陌陌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素人表演”,将许多线下娱乐看不到的表演形式在网上呈现。
最后的思考:中美互联网差异
我粗浅的认为,当互联网发展最初的阶段,技术和商业模式是最先行的。这时候美国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位置,中国公司都是抄袭美国。比如搜索引擎,社交这些,都是美国企业的创新。中国公司发现,原来是这么玩的,那么我也照搬。一开始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都是向美国进行对标。但是到了过去几年,其实这个新模式创新开始放缓,这时候互联网应用就越来越本土化。比如美国不可能出现摩拜单车,也不可能出现那么大的团购和外卖市场。
中国的在线旅游就是没办法变成Priceline,在线视频付费离开奈飞也有很大差距。两者越来越根据不同国情而分化。所以过去几年中国出现了一批本土化应用的超级巨头,比如今日头条,快手等等。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没有出现陌陌和快手的原因,本质上还是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趋向,生活方式的不同。未来几年,随着软件创新逐渐放缓,中美互联网模式差异会越拉越大。而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将是横跨两地市场的深入挖掘!
文章由PM28网编辑,作者:海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m28.com/1248.html欢迎投稿